作者: 刘敏 近段时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些企业为员工加薪,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昨日《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显示,富士康一周两度加薪,推倒了加薪的“多米诺骨牌”,其他一些企业可能被迫跟进。这篇报道还指出,不愿加薪的企业,正考虑将工厂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方。 企业涨薪符合薪资水平普遍上涨的趋势。今年以来,全国有十多个省区市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今年还将有20个省份计划调整工资标准。 这种种现象可能表明,我国正在进入劳资关系新时代,劳动力成本上升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以往那种依赖大量低廉劳动力维持增长的模式变得愈发不可持续。 劳动力成本上升,不可避免地给企业带来成本压力。例如两度加薪的富士康,一年或新增50亿元成本。但数据显示,我国职工工资占GDP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社会总财富快速增加,劳动力成本一直遭到低估,因此适度涨薪并没有超过企业和社会的总体承受能力。 不可否认,在国家经济开放的过程中,大量低廉劳动力的存在,是吸引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重要优势,这一发展模式也确实让封闭日久的中国经济,迅速在国际产业链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支撑了近三十年的经济快速增长。然而,这一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经济发展带来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也反过来要求作出改变。 首先,劳动力的代际更替已经完成,正如许多研究和报道所指出的,新一代劳动力尤其是“民工二代”,他们与父辈相比,已经不再能忍受糟糕的工作环境和糟糕的薪水状况。权利意识的普遍觉醒,以及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等社会内部张力,亦使得低报酬不仅不公平、不正义,还有害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其次,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出口不足,而是消费严重不足,这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已有体现。要提振消费就要增加国民收入,对大多数国民来说,收入增加的主要途径仍然是工资。而且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工资收入更显重要。 此外,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已经作为国家经济战略提出来,这就要求高附加值产业、高素质高技能员工,必然需要增加劳动力成本方面的投入。事实上,倘若继续维持低薪现状,继续以低廉劳动力为优势,将使国家很难摆脱在国际产业链中的低端位置。事实上,制度创新、科技创新都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从而继续释放工资水平的提升空间。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劳资关系的变化是趋势,涨薪要求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对于政府治理来说,不仅要承认这一变化,承认工人涨薪是合理诉求,更要认真面对,并作出制度上的调整以适应时代变化。我们还要意识到,劳资关系的变化,可以为许多滞后的社会改革提供驱动力。在这个意义上说,劳资关系问题不独是工资问题,还与更开放、更公平、权利更有保障的良好社会的形成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