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达区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11-09-07 09:14来源:未知 作者:过水青春 点击:

  乌海市乌达区,对于2010年的工作政府如何回顾的,又如何规划2011年的工作目标呢?以下为详细的乌达区政府工作报告,请阅览: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乌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和2010年政府工作回顾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开拓创新,顺利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目标任务。“十一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百亿大关,由“十五”期末的33.5亿元预计增长到111亿元,年均增长31.9%,较“十五”期末翻了两番;地方财政总收入按可比口径由“十五”期末的4.9亿元预计增长到16亿元,年均增长26.5%,是“十五”期末的3.2倍。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由“十五”时期的58亿元预计增长到152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6倍;五年引进区内外到位资金由“十五”时期的39亿元预计增长到124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2倍。
  
  过去的五年,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十一五”期末,工业总规模是“十五”期末的3.9倍,年均增长31.1%。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原煤、洗煤等传统产业比重下降了33个百分点,化学工业比重上升了23个百分点,以氯碱化工、煤化工和精细化工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培育发展主导优势产业,内蒙宜化、君正化工、家景能源等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氯碱化工生产基地初具规模,PVC产能达到80万吨,占全市总量的66.7%。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恒业成、东源科技、腾龙、利康等一批精细化工项目进展顺利。经济开发区载体功能日益增强,累计投入10亿元完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有序开展土地集约利用工作,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逐步破解。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五年累计关停不符合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企业242户。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节能减排任务如期完成,单位GDP能耗预计下降33.23%,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分别控制在11183吨和1958吨以内。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壮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由“十五”期末的9.9亿元预计增长到26亿元,年均增长21.3%,是“十五”期末的2.6倍。农业稳步发展。农业增加值由“十五”期末的5061万元预计增长到8500万元,年均增长11.2%,是“十五”期末的1.7倍。大力发展高效特色精品农业,引导农区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序推进。
  
  过去的五年,是城市扩容提质初见成效、区域服务功能日臻完善的五年。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多渠道筹集城市建设资金,五年累计完成投资4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6.5倍。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了城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滨河西区概念性规划等各类规划20余项,城市功能定位日趋明晰。推进实施“北移东进”城市发展战略,建成兰亭广场,开工建设乌兰淖尔城市生态休闲体育公园、乌兰淖尔湖环湖道路等工程,滨河西区建设开始启动。加快旧城提质改造步伐,全力实施巴音赛河综合治理工程,带动沿河两岸开发,中心城区建设有序推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五虎山公铁立交桥、市民广场、巴音赛河景观桥等一批市政公用设施。棚户区热源厂投入使用,五年铺设给排水管道70公里,新增供热面积133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道路61.8公里,城市交通内环网络基本形成。坚持以拆促建,五年共完成拆迁面积123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225万平方米,居民楼房化率达到40%。生态园林建设成效显著。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为目标,五年累计投资3亿元,重点实施了西山生态治理、巴音赛河两岸等50余项绿化工程。全区生态治理面积达到5.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7.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6平方米。城市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深入开展了城市交通秩序、环境卫生整治等专项行动,大力实施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市容市貌发生显著变化。
  
  过去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民生得到大幅改善的五年。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五年累计投入资金7.3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8.7倍。实施教育园等20余项工程,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接收企业办教育职能,将22所学校整合为15所,教育资源布局不断优化。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率先推行了校长聘任制和教师全员竞聘制。注重发展学前教育,区一幼被评为自治区甲级示范幼儿园。创新教育发展理念,北师大乌海附校挂牌成立。科技事业不断进步。五年累计实施科技项目20项,推广科技成果18项,我区连续三届被评为自治区科技进步示范区。卫生事业稳步发展。深入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加大公共医疗服务设施投入力度,建成中心医院门诊综合楼和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群众就医环境明显改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逐步健全,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防控。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政府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圆满完成了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和计划生育、双拥、民族宗教、残疾人、关心下一代、武装、人防、全民健身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工商、税务、国土、电力、通信、金融等行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十五”期末的9125元预计增长到17600元,年均增长14%;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由“十五”期末的4810元预计增长到9150元,年均增长14%。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五年城镇新增就业12000人,实现再就业8700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十五”期末的2.6万人增长到5.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由“十五”期末的2.8万人增长到11.8万人,分别是“十五”期末的2.1倍和4.3倍。劳服企业职工及符合条件的拆迁居民7650人全部纳入养老保险统筹。通过财政补贴、机关事业单位捐款等方式,资助1321名“零参保”家庭低保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加大劳动监察和仲裁力度,五年受理案件954件,按时结案率100%,切实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高度关注困难群众生活,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廉租住房补贴及各类社会救助资金1.2亿元。深入开展“解千家困、暖万人心”结对帮扶活动,捐赠财物300余万元,为困难群众办实事1030件。民生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区政府承诺的民心工程和惠民实事全部落实;全面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五年累计投资8.6亿元,建成滨海、爱民、安居、新达等保障性住房217栋82.9万平方米,搬迁居民1.1万户3.4万人。加强饮用水源地监督管理,改善居民饮水质量,水质稳定达标。连续三年实施“蓝天工程”,城区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过去的五年,是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步伐加快的五年。以争创自治区文明城区为目标,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市民文明素质和地区文明形象进一步提升。大力推进书法城建设,成功承办了乌海市首届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和首届“全国少儿书法艺术节”,团结路小学被中国书协命名为“兰亭小学”。图书馆被文化部评为国家旗县区一级图书馆。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圆满完成“五五”普法。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法律和民主监督,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918件,办复率100%。加大审计、监察工作力度,不断扩大政务、村务、厂务公开,依法行政得到加强。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放心城区”工程,被评为自治区食品安全示范区。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严厉打击非法盗采行为,矿产资源开采秩序逐步规范。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治安“打防控”体系逐步健全。全力做好禁毒戒毒工作,建成自治区西部第一所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门诊,新滋生吸毒人员比例由2008年的2%下降到0.4%,在控停吸人员比例由2008年的52%提高到83%,禁毒戒毒工作成效显著。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长效机制,严格落实信访领导包案责任制,解决历年积案和新增案件136件,有效化解了各类社会矛盾,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巩固。
  
  刚刚过去的2010年,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区委六届十二次全委(扩大)会议的安排部署,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以促发展、调结构、重民生、保稳定为主线,突出“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两个战略重点,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着力解决关乎群众利益的民生问题,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11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38%;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58亿元,同比增长34%;地方财政总收入预计完成16亿元,同比增长6%。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引进区内外到位资金47亿元,同比增长64%。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到6.7亿元,同比增长16%。人居环境明显改善,2010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预计达到236天,较去年同期增加7天。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完成了区九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五年的实践,为我们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积累了宝贵经验。主要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深刻认识和把握区情,确定符合我区实际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必须坚持深化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切实将经济社会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轨道;必须坚持抢抓机遇,超前谋划,科学决策,始终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坚定发展信心,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战胜了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各族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支持的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参与、关心乌达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我区工业经济总体还处于工业化初期,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相对单一,产品层次较低,综合竞争力不强;城市建设基础薄弱,城市化水平不高,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建设内蒙古西部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公共服务、民生改善与广大群众的企盼仍有较大差距,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干部仍不同程度存在思想观念陈旧、超前谋划不够、工作方法简单、廉政意识不强等问题,干部作风和政府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是我们在科学发展中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继往开来、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尚未消除,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压力加大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主导产业发展受宏观调控政策约束趋紧;各地竞相加快发展,特别是资源禀赋相似的地区都在创造发展新优势,竞争压力逐渐增大。面对当前形势,我们既要正视面临的困难,更要看到战胜困难的有利条件和机遇。从国际来看,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逐步复苏,平稳较快增长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从国内来看,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长期战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即将制定出台支持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为我区实现新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条件;自治区正在编制的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产业规划和西部经济区发展规划,有利于我区争取更大支持、借力加速发展;乌海市着力打造内蒙古西部区域中心城市,规划建设滨河西区,为我区加快城市转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全区上下抓机遇、谋发展、促和谐的能力不断增强,这是我们加快发展的重要保证。面对机遇,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自身发展客观判断,对宏观形势准确把握,对未来发展科学谋划,主动迎接挑战,努力克服困难,推动经济社会在新起点上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根据乌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以及今后五年面临的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区委六届十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以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为重点,推进经济和城市转型,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2%,达到300亿元,力争达到330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2%,达到4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320亿元,力争完成360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0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单位GDP能耗下降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按规定完成目标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转型。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进程,坚持做大总量和调整结构并举,实施“立体化”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
  
  全力提升工业化水平。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大做强优势特色支柱产业,实现工业化初期到中期的历史性跨越。氯碱化工方面,鼓励电石企业联合重组,实现PVC上下游配套和一体化发展,打造自治区西部重要的氯碱化工基地。新型煤化工方面,扩大焦炭生产能力,充分利用煤焦油、焦炉煤气开发苯加氢、合成氨等产品,延伸煤化工下游产业链,逐步形成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精细化工方面,以煤化工和氯碱化工为依托,重点发展1,4-丁二醇、有机硅、精萘、吡啶及下游系列产品,加快推进生物医药、农药等项目建设,打造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特色冶金方面,积极扶持铁合金、新型建材、铸造等产业发展壮大,重点推进镍铁、金属镁、异型钢等项目建设,实现上下游一体化发展。传统煤电方面,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煤炭资源,搭建煤炭交易平台,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拓宽煤焦化工原料供应渠道,保持电力行业稳定发展。狠抓重点项目建设,着力培育大企业集团。到“十二五”期末,形成3户年产值超100亿元、3户超50亿元和一批超10亿元的企业,PVC产能达到150万吨,焦炭产能达到360万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500MW,煤炭洗选产能达到2000万吨。氯碱化工、新型煤化工、精细化工、特色冶金、传统煤电五大产业产值均突破百亿元,工业总规模达到“十一五”期末的2.8倍。
  
  加强区域合作,围绕乌达—乌斯太工业集中区,充分利用周边地区资源,促进区域产业合理分工与布局,打造关联紧密的区域性优势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构建区域发展竞争新优势。加强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精细化工园,优化功能布局,提升服务水平。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引导中小企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鼓励扶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和中试基地,做好产业孵化,推进产学研联合与科技成果转化,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为地区发展腾出环境容量。
  
  培育壮大第三产业。制定出台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提高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实现第三产业增速高于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8%。围绕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建设区域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富有特色的区域生产服务基地。结合环乌海湖建设,开发旅游产品,打造区域休闲度假旅游基地。推进企业主辅分离,提高物流产业的专业化和集聚度,建设区域现代物流基地。以人口向城区集中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契机,将房地产业培育成为区域优势服务产业。规范发展专业市场,推进总部经济发展,建设商务中心区、科技研发区和特色商业街,提升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功能和品质。
  
  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坚持“转移、减少、集中、富裕”的发展思路,做优做精农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水产养殖业、生态观光农业,打造精品特色农业品牌。以农副产品集散地为龙头,引进有实力的农业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采取多种方式,加快土地流转。完善配套政策,加快农区居民向城区转移,向农区居民提供住房、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更多的均等公共服务,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
  
  ——加快城市建设进程,推动城市转型。大力实施“沿湖沿河”城市发展战略,将城市总体纳入滨河西区规划建设,着力提升区域服务功能,增强城市集聚能力,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
  
  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高标准规划建设滨河西区,推进旅游休闲、金融商贸、科技研发、商务会展等功能设施建设,提升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加快旧城区更新改造步伐,推动巴音赛河两岸商业开发,整合城市资源,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改善城区居住环境。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完成滨河西区—乌斯太快速通道,建成巴音赛、甘德尔跨湖大桥,建设区域核心交通枢纽。完善城市电网、热网、天然气网和污水处理等公用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加快城市人口集聚,力争2015年区域城市人口达到20万。做好以水兴城文章,用好用活水资源,着力打造乌兰淖尔湖、巴音赛河、乌尔特河等城市水系,建设生态宜居滨水新城。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强沿湖、沿河、沿边、沿路、沿山园林绿化建设,力争2015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绿地率达到33%,森林覆盖率达到25%。
  
  ——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坚持富民与强区并重、富民优先的原则,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建立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注重发展学前教育,新建4所标准化幼儿园。以北师大乌海附校为龙头,做强义务教育,发展高中教育,着力培育品牌学校,打造优秀教师培养基地和先进教学理念输出基地。充分发挥北师大教科研优势,建立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依托企业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打造区域职业教育基地。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完成教育资源整合。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目标。实施“名院名医”工程,引进先进医疗资源,规划建设专科医院,提高医疗卫生综合服务水平。发展和繁荣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书法城建设,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拓宽融资渠道,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建成数字化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普及全民健身活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探索政府管理与社会调节互联互动的社会管理新模式。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预警和社会应急机制,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和安全生产工作,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坚持稳定就业和扩大就业并举,健全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形成促进就业和支持创业的长效机制。完善就业、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险政策联动机制,引导有劳动能力人员充分就业。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高救助水平和覆盖面,重点解决棚户区、乌海湖区等搬迁居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到2015年,确保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三、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2011年的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预期性目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亿元,增长22%;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20亿元,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0亿元,增长20%;全年引进国内外资金45亿元。
  
  ——约束性目标:单位GDP能耗下降、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导向性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240元,增长15%;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800元,增长1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优化结构、提升城市集聚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年度工作主题,更加注重资源整合优化,更加注重区域服务功能完善,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坚持“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载体功能,强化招商引资,保持工业经济较快增长。
  
  扎实抓好工业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煤化工、氯碱化工、精细化工、特色冶金产业集聚融合发展,全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氯碱化工方面,加快电石行业整合步伐,确保宜化、君正PVC设计产能达效,开工建设宜化30万吨PVC项目。新型煤化工方面,年内建成家景能源240万吨焦化、300万吨洗煤项目,开工建设10万吨苯加氢项目。精细化工方面,开工建设东源科技10万吨1,4-丁二醇、4×50MW背压机组项目;年内建成恒业成20万吨有机硅、50MW背压机组项目,开工建设8万吨工业硅项目;确保腾龙一期3万吨草甘膦、3万吨氯乙酸、2万吨甘氨酸、3万吨亚磷酸二甲脂、2万吨多聚甲醛项目年内投产,二期农药中间体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建成乌海市精细化工中试基地;确保利康5万吨氰尿酸、1万吨氯代异氰尿酸、15万吨生态肥项目年内投产,促使煤基碳纤维尽快中试,开工建设5万吨氯代异氰尿酸、3万吨生物医药级腐植酸、3000吨PVC助剂项目。特色冶金方面,加快铁合金行业整合步伐,推进宁波万象一期10万吨镍铁项目建设,确保家景能源3万吨金属镁、3万吨镁合金铸件项目年内建成投产,推动山东华铭8000吨异型H钢项目尽快投产达效。传统煤电方面,加快煤炭资源整合步伐,建设煤炭交易市场。建成五福、九鑫等5个180万吨洗煤项目,新增1200万吨洗煤能力。确保3个地方煤矿年内达产达效。力争内蒙华电2×350MW发电机组项目年内开工建设。
  
  完善发展载体功能。加大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工业经济发展承载力。完成如意路、连得路等道路改造工程,加快君正、家景铁路专用线建设。完成经济开发区给水改建二期、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确保年内投入使用。推进华电乌达热电、恒业成工业蒸汽热源工程,满足经济开发区企业用汽需求。继续开展土地集约利用工作,保障重点项目用地。
  
  提升招商引资水平。依托现有产业招商,充分发挥“以企引企、以商招商”的连锁效应,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龙头带动和延链补链项目,重点引进平衡氯、碱、酸的精细化工项目,促使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采取有效措施腾出环境容量。引导企业主辅分离,鼓励企业利用先进技术提高节能环保效率。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建立节能减排、污染治理项目库。全力推动粉煤灰、电石渣(灰)、煤矸石、矿热炉尾气开发利用,确保鑫荣煤矸石制砖、君正气烧白灰二期等项目上半年投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立完善大气和水体环境监测网络,水质达标率达到98%以上。继续实施“蓝天工程”,空气质量主要指标好于2010年。
  
  (二)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启动实施“沿湖沿河”城市发展战略,推进城市扩容提质改造进程,完善城市功能设施,增强城市集聚能力。
  
  科学编制城市规划。编制完成滨河西区总体规划、沿湖沿河规划,编制旅游发展、园林绿化、道路交通、商业设施等专项规划。积极推行“阳光规划”,实行规划公示制度,提高公众参与度,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健全完善规划决策机制,注重发挥专家评审作用,提高科学规划水平。强化规划监察管理,提高监察效能,严格执行规划变更法定程序,从严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完善区域服务功能。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完成城建投资30亿元,新增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大力实施道路畅通工程,新建改建巴音赛东街、滨河大道、民达街、胜利西街、先锋街、乌兰淖尔湖环湖路等道路,年内修建道路9条20公里。加快完善给排水、供热、供气等设施,开工建设污水处理二期工程,新建热力站7座。健全城市更新改造机制,重点做好乌海湖区、棚户区搬迁安置工作。强化经营城市理念,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促进城市建设良性发展。整合城市资源,启动实施巴音赛街、解放路“一街一景”综合改造,建设特色商业街。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开工建设中心商务区、谊君戴维营五星级酒店、维多利商业广场,新建续建锋尚观澜、百纳小镇、北岸雅墅等11项商品房开发项目,提高城市服务水平。发展家政、物业、商业等社区便民服务业,新建1所社区服务中心。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开工建设展帮物流园,着力打造三道坎集铁路货运、公路汽运、仓储加工、商务流通为一体的区域现代物流基地。
  
  着力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大违章建筑拆除力度,坚决遏制违章建设行为。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行动,突出抓好城区和经济开发区环境卫生、市容市貌整治,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加强沿湖、沿河、沿边、沿路园林景观建设,继续推进巴音赛河综合治理工程,开工建设乌尔特河治理工程,重点实施乌阿边境生态防护林、110国道两侧、乌兰淖尔湖等绿化工程。全年新增绿化面积3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5.3%。
  
  (三)加快调整优化农业布局,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坚持“转移、减少、集中、富裕”和在城市中建设新农村的发展思路,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编制完成农业发展规划。加快土地经营流转,力争引进2—3家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精品农业。鼓励和扶持反季节蔬菜种植,建设集生产加工、物流配送、仓储保鲜为一体的农副产品集散地,保障农产品供给需求。强化农区劳动力培训,加快农区居民转移,完善就业、社保、住房、教育等配套政策,让农区居民享受更多的均等公共服务。
  
  (四)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规划建设北师大乌海附校高中部。完成校舍安全工程一期,教育园三期、巴音赛街小学综合楼等6项工程。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带动作用,培育北师大乌海附校教育品牌,重点打造3所标准化学校。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年内撤并1所小学。深化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制定出台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意见,完善教师绩效管理机制,实现岗位、职称与工资挂钩。引进储备优秀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快发展卫生事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托管医疗机构监管,继续推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施设备投入,转变服务方式,有效发挥“六位一体”职能,努力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打造2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示范点。开展医疗服务市场专项整治,规范运营秩序。加强“120”急救体系和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全面发展文体事业。整合文体资源,编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增加公益性文体事业投入,建立基层群众文体组织网络,繁荣群众文体活动。实现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图书馆免费开放。以书画院为阵地,培养壮大书画创作队伍,提高书画艺术创作水平。高度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民族宗教、防震减灾、武装、人防、双拥、妇女儿童、老龄、关心下一代、档案史志等工作。
  
  努力促进和扩大就业。全面落实创业优惠政策,健全完善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全年实现新增就业2500人。围绕产业发展、市场需求、企业需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统筹做好失业人员、乌海湖区转移劳动力培训工作,年内完成就业再就业培训4000人,创业培训990人。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规模,年内发放贷款2000万元。
  
  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深入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全年新增养老保险参保2000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000人。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认真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贫困助学、特困帮扶等工作。加强劳动保障执法和服务工作,完善劳动争议预警和工资支付保障机制,继续加大对恶意欠薪行为的处理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全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有效解决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
  
  深入推进平安乌达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方式,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完善社会治安“打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启动“六五”普法工作。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调处机制,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着力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继续加大禁毒戒毒工作力度,落实戒毒人员、刑释解教人员安置救助帮扶政策,深入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隐患排查和治理力度,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体系,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
  
  各位代表,在巩固2010年民心工程和惠民实事成果的基础上,2011年我们将继续抓好“五项民心工程”和“五件惠民实事”。
  
  “五项民心工程”:一是新建2所幼儿园和1所职业技术学院。二是开工建设农副产品集散地,打造食品放心城区;抓好“菜篮子”工程,保障市民对蔬菜的基本需求。三是建成保障性住房51万平方米,搬迁居民6000户,进一步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四是实施城市公共交通畅通工程,完善道路和公交设施,方便群众出行。五是开工建设城市公园,兴建西山植物园,为市民创造良好的休闲环境。
  
  “五件惠民实事”:一是深入开展禁毒戒毒工作,争取年内摘掉“自治区毒品重点整治区”的帽子。二是开发公益性岗位400个,优先解决农区、乌海湖区搬迁居民和“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解决“零社保”家庭1600人养老保险问题。三是提高农区居民医疗保险报销标准,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区合作医疗保险并轨。四是培育引进优质物业管理企业,提高物业服务质量。五是开工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建成5个生活垃圾转运站,改善城区环境卫生。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提高行政能力
  
  发展的重任,人民的重托,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切实加强政府系统各级领导干部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和务实创新的能力,为全区跨越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保障。
  
  改进作风,狠抓落实。强化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坚持求真务实、敢于面对困难,在重点工作、关键问题上勇挑重担、靠前指挥。强化绩效考核,进一步加大重点工作、重大事项和重要民生问题的跟踪落实力度。
  
  转变职能,依法行政。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机关效能建设,全面推行政府绩效评估。推进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做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办理工作。
  
  勤俭节约,开源节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事的精神,强化审计监督。加大税源培植力度,进一步挖掘征管潜力,促进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切实提高财政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严格财政预算,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增长、保重点、保运转。
  
  以民为本,廉政勤政。严格落实行政问责制,严肃查处不作为、乱作为、缓作为的行为。加大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和审计结果运用,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各位代表,乌达正处在转型提升、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新的形势催人奋进,新的征程任重道远。让我们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区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建设富裕文明和谐魅力新乌达而努力奋斗!
  
  阅读本文的人还同时阅读了: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  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

快速找工作求职,请点击:
顶一下
(1)
50%
踩一下
(1)
5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政府工作报告推荐
  • 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我国是于2011年03月0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是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代表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的,详情请浏览以下 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 的...

  • 广东省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通过2011年1月22日在广东省第十一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整理了以下广东省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内容,欢迎阅读。...

  •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也分为很多种,有县政府工作报告,区政府工作报告、市政府工作报告等。以下为您提供的是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相关资料,仅供参考。...

  • 市政府工作报告范文

    作为市政府部门在写工作报告的时候一定要详细,那么市政府的工作报告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一篇详细的市政府工作报告范文,可作参考。...